中國制造超越了日本制造?
中國制造超越了日本制造?
日本在制造業仍然是全球**水平。想要在制造行業有所發展,還是要虛心學習,認識不足。
近期,國人赴日**馬桶蓋、電飯煲的熱潮引發了廣泛關注。購買者稱,日本家電的高品質、智能化是促使其購買的主要因素。不過《環球時報》卻不以為然,這家發行量頗大的報紙3月1日刊發社論稱“從當年的全球家電霸主,到今天的賣馬桶蓋、電飯煲,不能不說是“日本制造”這一金字招牌的沒落。”也有些網上紅人同樣為日本制造業唱起挽歌:“沒落在暮色中的昔日制造業帝國,現在開始靠一個馬桶蓋維持殘余的榮光。”
然而事實上,日本制造并非許多人想象中的那樣日薄西山。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發布的各國工業競爭力報告來看,本世紀以來,日本在全球制造業領域仍然穩坐頭把交椅。該報告從制造業人均生產值、出口產品質量、影響力等各個方面對135個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競爭力進行了評估,*終認定日本為*具有制造業競爭力的國家。緊隨其后的是德國、美國、韓國和臺灣,中國位列第7。
新興市場的迅速崛起、技術轉移等問題,在過去這些年的確給日本制造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這些沖擊并沒能使得日本制造業走上下坡路,反而更加堅定了其高質量路線的決心。畢竟中國等國的廉價勞動力和低生產成本對日本制造的沖擊,只能停留在快速消費品等領域;在技術導向產業及**耐用品領域,日本制造的地位仍是難以撼動的。所謂的“品質過剩”,其實和“品控嚴格”只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罷了。
權威汽車質量評估機構J.D.POWER每年都會出具一份車輛可靠性報告,2015年已經是該機構第26次對各品牌汽車質量進行評估。在參評的31個主流汽車品牌里,日本豐田和本田分別位列第3和第5。這一成績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且要好過保時捷、林肯和奔馳。而在福布斯發布的2015*具價值汽車品牌中,豐田又一次摘得桂冠,本田位列第3。說明在汽車制造業領域,無論是質量、數量還是認可度,日本制造都當仁不讓。
不僅品控嚴格,日本制造還能做到無孔不入。大到造船、造飛機,小到每個人衣服上的拉鏈,日本制造無處不在。全球90%的數碼相機市場份額被日本占領,全世界幾乎每兩個拉鏈里就有一個是吉田工業生產的YKK拉鏈。逞論光學元器件(尼康、佳能)、電梯(三菱、日立)、電視轉播技術(索尼)這些人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的設備,都少不了日本制造。
無所不在已屬不易,日本制造還能做到無可替代。3.11地震,不僅使得日本本國國民受災,還殃及了世界各地的通信業、智能家電以及其他使用半導體材料的廠商。只因把持著全球37%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和66%的原材料供應的日本,因自然災害而產能不足。與之相類似的,同樣是iPhone供應鏈中的一環,日本制造的部分能夠占據iPhone總供應鏈成本的34%,遙遙**于臺灣等其他地區,這都歸功于其掌控著相關環節中*核心的技術。如每一代iPhone更新時的*受關注的攝像頭,就是由索尼公司提供的。
這種對相關領域內關鍵技術的掌控,使得日本制造業的影響力無比巨大。與其說日本制造“淪落”到去賣電飯煲、馬桶蓋,不如想想為何總是日本廠商想到去革新這種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用具并將其做到**吧。
日本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這似乎是很多普通人的直觀感受:曾作為日本制造代表的索尼、東芝、夏普、松下等知名企業近年來先后陷入虧損泥潭。以索尼為例,這家曾以Walkman風靡全球的企業2008年以來累計虧損了117億美元,在不斷裁員、賣樓、拆分資產后,依然難以實現盈利。前任CEO平井一夫上臺后力推智能手機,但今年的銷量遠不及小米——一家68年的老牌企業竟被一家剛成立4年的中國公司輕松打敗。
這種直觀感受加之中國經濟超越日本的現實,讓不少人覺得中國有了睥睨日本的資本。不過,日本企業真的已經衰落了嗎?日本經濟真的是失敗案例而沒有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了嗎?
“大家都在關注‘僵尸企業’,但有很多偉大的企業大多還不為人所知。這是一場安靜的變革。”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日本商業教授UlrikeSchaede如此認為。
的確,來自蘋果和中國企業的雙重挑戰,令索尼等日本消費品企業近年來快速衰落,但個別企業的衰落并不意味著整體日本企業和經濟的衰落。日本不同于芬蘭,在蘋果崛起后,芬蘭總理亞歷山大·斯圖布哀嘆,芬蘭經濟(諾基亞和芬蘭造紙業)遭遇了蘋果兩次沉重打擊。但在日本,卻聽不到類似抱怨。
作為消費品品牌,索尼手機的確慘敗給了蘋果甚至小米,但作為產業鏈上游的高價值部件商,索尼的地位依然無法撼動。鑒于索尼在相機傳感器領域的**地位,蘋果全系手機,包括*新的iPhone6的圖像傳感器均來自于索尼。不光是蘋果,包括小米、華為、Oppo等知名國產手機也幾乎全部采用索尼的圖像傳感器。由于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索尼2014年7月宣布斥資3.45億美元增加圖像傳感器產能。
類似的例子還有松下。雖然作為手機、等離子電視生產商的松下的確失敗了,但在非消費品領域的松下卻依然是行業翹楚,尤其是在電動車電池方面。松下已和美國有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合作,將在美國內華達州興建一家耗資50億美元的電池生產廠。
事實上,不少日本知名企業都在重新調整自己的策略:退出消費品領域,轉戰產業鏈上游的**材料、高價值部件,或者重新回歸工業品制造領域。奧林巴斯目前的主要收入來自腸胃窺鏡等**醫療器械,富士膠卷在逐漸停產膠卷后轉戰醫療、**化妝品和工業材料(生產的埃博拉新藥法匹拉韋Favipiravir;學名:Avigan在非洲幾內亞疫區開始投入**),日立則徹底放棄家電業務將精力集中在通信、電力、重型機械等領域。而財報顯示,這些轉型都相當成功。
2015年3月12日,世界火車和鐵路運輸的發祥地英國運輸部所訂的共866輛、122列以及負責27年半的維護保養工作的首批日立柴電兩用高鐵列車抵達英國南部的南安普頓港。預計將于2017年投入連接倫敦與威爾士的路段上,隨后將在2018年投入蘇格蘭等主要城市間的路段,總長約1000公里的高速鐵路上。
此外,日本企業并不止于索尼、松下這類知名企業,日本企業真正強大的是在于那些在本行業**卻很少為公眾所知的“隱形**”。再以iPhone6為例,除鏡頭組件來自索尼外,超小型MLCC(積層陶瓷電容器)來自田村制作所,攝像頭模塊出自三美電機和阿爾卑斯電氣,電池出自索尼和TDK,散熱片出自KANEKA,水晶部件出自精工愛普生和日本電波工業……日經技術在線工程師對手機的拆解結果顯示,iPhone6和iPhone6plus配備的1300個電子部件,其中約700個是日本制造,超過半數。
小到手機,大到飛機,日本的“隱形**”企業無處不在。給優衣庫UNIQLO供應服裝面料的東麗公司同時也給波音飛機提供制造機身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參與波音787夢想飛機制造的還包括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等60多家日本企業。整架波音787飛機有35%的部件由日本企業制造,35%由波音制造,其余部件由其他國家提供,難怪波音787被稱為“準日本產”機型。
雖然個別消費品企業近年來日漸衰落,但整體來看,日本企業尤其是很多深度整合在國際產業鏈中的日本企業表現依然相當優良,而這構成了日本經濟*為堅實的基礎。據SMBC日興證券的統計,日本大型公司在截至2014年3月的財年,利潤較上一財年增長了69%,成為推動日本股市近來不斷上漲的根本力量。